上海《动物电子标识通用技术规范》地方标准近日发布
上海《动物电子标识通用技术规范》地方标准近日发布,据此,上海市将采用国际先进的“牲畜识别追踪系统”,严密监控每头牲畜的饲养、用药、防疫、交易等信息。
近年来,上海市畜禽类食品消费量上升,日均消费猪肉1000吨、禽肉330吨,但全球性的动物源食品危机和“瘦肉精”等残留量超标对市民健康安全仍有威胁。目前,我国在牲畜识别追踪系统建设上尚处于起步阶段,上海现已在部分超市中试点成功,并将在乳肉类等食品物流行业中进行更广泛的应用,为建立和完善食品召回机制提供技术保障。
标准化专家介绍,该系统的核心是以电子标签为主体的动物电子标识,动物“贴”上一张微小的集成电路(IC)芯片,便能实现信息存储、识读和数据通信、交换等功能,在生产、加工、仓储、运输、配送、销售等整条供应链上实现动物信息共享。如消费者在超市购买带包装的肉制品,通过现场触摸屏的条码识别,便可获知价格外的大量产品流通信息,包括出自哪个农场的哪头肉猪,它打过什么疫苗、吃了什么饲料,最后进了哪个屠宰场、去了哪个加工点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,可以追根溯源找到病源所在。
据悉,新标准规定了动物电子标识包括注射植入型、耳挂型、留胃型、脚环型等种类,可满足对不同类型动物的识别和追踪需要。 |